TCL 又重组,老牌企业的四次关键转身
1995 年是国产彩电品牌大肆反攻的一年。TCL 与长虹、康佳等国产品牌一起,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降价促销活动,同样配置的产品,国产彩电比外国品牌便宜 30%。几大品牌用残忍的价格战,最终夺取了市场,占据了七成以上的份额。 看来,如今国产手机的崛起,几乎是重走了老牌企业的路。 在这几家国产品牌中,TCL 同样当仁不让。1995 年降价拼销量的时候,李东生亲自坐镇,TCL 签下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刘晓庆做代言人,一把将 TCL 王牌彩电送到了全国人民的电视屏幕上去。广告投放之后,TCL 王牌一炮而红,月销售额从最多 8000 万,飙升至年底的 1.8 亿元。 接下来的几年间,国产彩电厂商开启了一轮又一轮争夺战。1998 年,TCL 开始进行销售网络的重新建设,用一年的时间建成了 1 万个销售点,这节奏,比雷军的小米之家可要疯狂得多。不过,这一方式实在管用,TCL 收入、销量均翻倍增长,超过康佳位列第二。 同样是这一年,纯平彩电崛起,TCL 继续精耕细作,次年,彩电业务终于全面翻身,重组后赴香港上市。上市后,TCL 从香港资本市场获得了资金,持续发力,最终在千禧年,超过长虹,,成为名副其实的「彩电大王」。 故事发展到现在,无论是李东生个人,还是 TCL 这个集团,都走过了或许曲折,但最终收获成就的一段路。从磁带作坊到电话大王再到彩电大王,TCL 最终以民族企业的身份,与联想并肩而立,成为老牌企业中标杆一样的存在。 然而,就在李东生和 TCL 与外国品牌大战的时候,北京中关村树立起了一块,如今被认为是时代标示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 1500 米」。 时代大潮下暗流涌动,一个叫互联网的新技术开始沉默生长,并在千禧年之后,彻底改变了世界。老牌厂商 TCL,也将在之后的几年,迎来一个不怎么完美的转身。 3 2005 年,是李东生的又一个本命年。十二年前,他接下了 TCL 电子集团,并将这一品牌送上了中国彩电行业的龙头位置。 到了这个本命年,李东生同样光芒四射。年初,他被外媒评为「2004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25 名商界领袖」,随后央视又将「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当时的李东生像一个明星一样,拿奖拿到手软。 李东生和 TCL 成为商界明星,还是因为一次转身,国际化。 2004 年,联想收购 IBM 旗下的 PC 业务震惊了世界。不过,与联想相比,TCL 的国际化进程,走得更加激进。 2003 年,李东生在 TCL 启动「龙虎计划」,目标是要成为「明天的世界级企业」。TCL 并非没有国际化的资本,早在 1999 年,TCL 的彩电业务就在越南市场风生水起,18 个月盈利,当地市占率排行第二。 而「龙虎计划」的战略则非常简单,一个字,买。2003 年,李东生收购了美国 DVD 公司高威达、德国彩电公司施耐德;并购汤姆逊集团并成立合资公司,彩电年销量 1800 万台位列全球第一,这一壮举与联想吞下 IBM 如出一辙;并购阿尔卡特并成立合资手机公司,规模位列全球第七、中国第一。 一系列购买与合资,桩桩件件都是壮举。然而,壮举背后,TCL 终于在电视和手机两条线上,都陷入了僵局。 2005 年,在李东生团队的改造下,收购的汤姆逊在欧美市场开始出现了止损的迹象,似乎这场原本另 TCL 分外吃力的并购,正在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一旦能够扭转局势,TCL 的国际化战略将向成功迈出一大步。然而,屏幕技术的变革,却成为 TCL 意料之外的急转弯。汤姆逊集团所储备的 DLP、PDP 显示技术在时代的进步之前成为了落后的技术,而 LCD 成为了主流。 行业转折点的错失,必然产生致命的影响,欧美业务陷入死局,船大难转型,逼迫 TCL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都在挣扎中度过。直到三年之后的 2008 年,李东生和 TCL 才从衰败的景象之中抽离出来。 (编辑:萍乡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