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捕手”朱啸虎:市场不缺钱,而是缺优质项目
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创业者拿了 A 轮投资以后就觉得自己很牛了,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这是最大的一个错误。中国互联网过去 15 年,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A轮融资都是非常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去哪儿当时见了市面上所有投资人,没有人投他,我们是他唯一的一个 TS。滴滴也是,滴滴见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见过了,那时候他流动的钱基本花完了。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够成功呢?因为他们经历过融资的困难,他们知道融资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们的每一分钱都花的非常谨慎。 证明商业模式前严格控制成本! 第二点就是千万不要精益求精、闭门造车,做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尽快的上线,然后通过实际的数据继续获得用户的实际反馈。传统企业的反馈周期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快,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的反馈周期;而互联网公司最好是一天、两天的反馈周期。 比如当初滴滴上线的时候,只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用语音打出租车,而语音是没法做大数据分析的。但是正因为滴滴及时上线,才抓住那个风口:2011 年的七八月份上线,距离北京的冬天有三四个月的时候去获取市场,到了年底每下一场雪,用户就翻一番。但是如果滴滴追求十全十美,到了冬天才上线,他们就错过风口了。 而一个互联网公司创业的窗口期都有至少几十家、上百家公司在做,为什么是你能成功出来?这时候拼的不是短板,而且创业者的长板。然后把业务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再把融资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正向循环,就有机会进入半决赛。 第三个误区就是很多创业者在初始的时候就一下去获取很多用户。但即使你有资源,即使你不用花钱去获取用户,如果一开始让大批的用户失望了,再把他们招回来,成本可能要十倍以上。所以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去实验你的产品,先导入几千个、几万个用户,去看他们的反馈、用户行为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去逐渐放大。 不要迷信补贴! 真正好的产品一定会获得强口碑传播,像滴滴、映客都是这样。早期用户不是补贴换来的,任何一个需要去补贴的用户都是伪需求,不是刚需。我们只喜欢用一种补贴,就是靠补贴来清场。当初滴滴打代驾、打拼车就非常典型的案例,靠资金优势来挤压市场,用补偿去清场。 密切关注用户留存 在互联网里,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需要去获得用户、“管”用户,但核心问题是你能不能把用户留下来。我比较关注的是六个月的留存,一个标准是六个月能不能留下20% 的用户。而且用户留存和天花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长期用户留存行不行。 GMV/流水留存提供了更多内涵信息 创业者一定要密切的监视这些数字,而且互联网最好的优势就是数据可以告诉你每一个版本的更新、每一个运营的变化,用户留存是不是得到了改善。 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编辑:萍乡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