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抓鱼」搭微信的车,挣文艺青年的钱,革传统二手书交易市场的命
从日本回来已是2016年底,2017年1月,魏颖从杭州回到北京,和陈拓很快在微信群里开始了他们的生意,经营模式非常像早期的微商。他们建立一个微信群,把卖书者和买书者都拉进去,群主给卖家约快递、支付收书费;群主收到书后,把书名写在一个Excel表上,发到群里,给买家挑选;买家选好后,付钱给群主,群主发货给买家。一单生意搞定。 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他们寄二手书,他们团队里没有了解出版物的人,什么书都收,觉得曾经被人买过的书,一定还有价值。 他们收到过 16 本《大数据时代》、10 本《追风筝的人》、10 本《佛祖在一号线》、 8 本《看见》……各类书目应有尽有,层出不穷,但很多书都卖不出去,之前的认识是错的。那一刻,魏颖觉得她坑了陈拓。不过,她没有灰心。 多抓鱼现在的天津仓库 2017年4月,他们拿到了一笔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魏颖对陈拓说,一定要留出50万用来收购二手书,不管能不能卖出去。结果,果然一本都没有卖出去,那50万元刚好兜住了这个风险。 继续这么干可不行,这是做生意,不是做公益,得想着挣钱。在一个会议上,他们做了一场关于“收与不收”的全员大讨论,他们相信:一家书店的气质是由它不卖什么书来决定的。讨论尾声,他们最终确定了人文、商业、生活、科技四个主营类目,同时,也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伪科学、倡导反智价值观、盗用作者名称、信息已经完全过时的书不收。 但是,中国图书市场上流通的书那么多,凭借人工力量,他们十几个人肯定忙不过来。陈拓会技术,擅长产品研发,他搞了一套依附在微信里的扫码定价系统,打开多抓鱼的公众号,点击扫码系统,把摄像头对准书背面的ISBN码,就能确定那本书能不能收,如果收,定价是多少。 他们找来一个对经济学原理熟悉的人,与技术人员一起做了一个算法模型。他们把多抓鱼里看成是一个充分的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会发生商业交易行为,根据商品的供需关系和商品的质量,判断某时某刻一件商品的最高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如果一本书供大于求,它的价格就会降低,甚至于多抓鱼不收那本书;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涨,一般会以五折收购,当然也有溢价的书,比如《巨婴国》;如果是供需平衡,通常以三折收购。 这套系统只存在于“多抓鱼帝国”,它独立于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定价系统。这套系统的另一个作用是鉴别正盗版书,有些人会用这套系统来评判自己买的书是不是“垃圾”。 给二手书“磨皮” 在天津,有一座中国最大的二手书“图书馆”,“图书馆”占地7000平方米,一层楼,楼顶有巨型吊扇通风透气,消防等级很高,每一个书架旁都有干粉灭火器。 “馆”内藏书三十余万本,每日收纳一万余本图书,有两百余本是盗版。其中盗版最多的书叫《解忧杂货店》,三千本里有四百本是盗版。 越是畅销书,盗版越猖狂。 多抓鱼盗版鉴定科里面摆放的书目,8本《解忧杂货店》中只有一本是正版 那座“图书馆”实为多抓鱼图书物流仓库,4月启用。在那里,工人们将赋予一本二手书新的生命色彩。而一本书的“二手”命运,是从一本书的“一手”主人,将那本书递交给快递员开始的。 (编辑:萍乡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