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萍乡站长网 (https://www.0799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百科 > 正文

响铃:创业三年即IPO,拼多多不应该被质疑

发布时间:2018-07-26 19:43:32 所属栏目:站长百科 来源:驱动号
导读:副标题#e#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拼多多IPO还在发酵,7月16日,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更新了招股书,拟最高融资18.7亿美元。 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除了陆奇、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受邀担任独立董事的旧闻,高盛前总裁约翰

且不论这是睁眼说瞎话,玩转发、玩砍价的那波人往往就是淘宝上货比三千家的剁手党,不会淘宝的人往往也不太会拼多多,单从拼多多C2B模式以及沾点产业互联网属性的特征来看,它与长尾模式相去甚远,挣的也不是长尾的钱,其发展也不太会被长尾所限制。

在拼多多的“一起拼农货”计划中,预计将有100亿营销资源投入,500处农产品产地、1万人入局,而200 万斤出口级大蒜、111万单芒果、83万件百香果、242万件松子从东北、山东、云南、广西、河南、海南等产地的田间地头发往消费者餐桌,这样的数字肯定不能用长尾来形容。

“少SKU、高单量、短爆发”模式,让更多产地集中数款产品“爆款”农货,大批量集中化模式,可以是货找人、C2B、产业互联网,不能说是长尾经济。

3、并非传统电商的竞争对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直把拼多多与天猫、京东放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并不妥当,虽然是行业前三,但某种程度上拼多多走的路和京东、天猫不太一样,拼多多依靠社交流量保底,产品端的玩法倾向更为彻底。

用户去天猫、京东主动找产品,而用户也由拼多多的社交流量被动获取产品,这似乎没有冲突。拼多多可以继续玩它的产业互联网C2B玩法,做大做强产业联盟,由农业还可以到制造业,而天猫、京东继续在GMV上PK。

虽然拼多多被认为在颠覆旧有电商秩序,但拼多多并不是现有电商模式的竞争者,就如同智能手机并没有去与PC竞争,但却赢得了趋势的选择,而PC仍然是社会分工的关键组成部分。

如今,以笔记本为代表的PC产业又开始回潮,可以预料的是,拼多多能够获得平台自身的高速发展,但这些并不会给阿里、京东带来太大的冲击,它们根本做的不是一件事。

4、并非“赶集式IPO”互联网公司

这一波上市潮中涌现了大量牛鬼蛇神,港交所的锣不够用、纳斯达克喜迎中国“卖家”……加上估值撕逼打嘴炮、各种破发,人们对所谓互联网公司的上市早已没了当初的热情。这本质上降低了IPO给企业背书的能力,对所有上市互联网公司都不是不利的。

流量转化能力、制造风口的能力、创新“人货场”的能力等,大家谈论起这批互联网IPO“赶集”公司,挂在嘴边的总是这些关键词,拼多多也被认为是“随大流”的一员,让本来就带有傲慢与偏见的“观察家”更加嗤之以鼻。

而事实上,拼多多的上市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可能略有不同,它可能更符合互联网圈流行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和网络节点中用户的平方数成正比。

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属性与估值联系的争论是伪命题,即便小米被定义为“互联网公司”,其新米粉的加入、新米家的扩展,并不能给网络带来价值。梅特卡夫定律的核心要义是“需求创造了新的需求”,Facebook以190亿并购Whatsapp,同样的属性叠加让网络节点得到延展。

对拼多多而言,社交流量让新用户的加入是带来新需求的,拼多多的用户不是小米那样的池子,而是一张网。这种情况下,IPO的意义十分明显,一方面几何式网络价值倍增可能更符合资本市场“一眼看不到底”的标的偏好(小米的纠结就在于硬件模式让未来被一眼看穿),另一方面IPO通过资金注入推动飞轮效应、提升平台信任度降低网络化传播门槛,对拼多多而言这是必然的商业选择,只是凑巧碰上这一波上市潮。

表面激进的拼多多,背后是上海式保守

爆速飞行的拼多多,虽然是非不断,但观察该企业的言行举止却十分地保守,作为一家上海公司,拼多多可能生而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互联网基因。

(编辑:萍乡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